在傳統(tǒng)認知里,汽車屬于出行產業(yè),家電屬于家居產業(yè),兩者涇渭分明、互不交集。但如今,這道界限正被悄然打破。
近日,美的集團旗下高端家電品牌COLMO與騰勢汽車達成戰(zhàn)略合作,海爾與長安汽車正式聯姻,夏普首次展出“移動客廳”概念車,這些看似獨立的商業(yè)動作,共同指向一個趨勢:家電企業(yè)不再滿足于固守家庭的四面墻,而是將戰(zhàn)略觸角伸向另一個關鍵生活空間——汽車座艙。
與上一輪直接下場造整車的跨界模式不同,這一輪跨界展現出全新的邏輯:企業(yè)不再執(zhí)著于硬件制造的延伸,而是轉向“生態(tài)融合”的思維,從單打獨斗的“造車”轉向協同共贏的“融車”。它們更注重構建“人-車-家”一體化的數據閉環(huán),通過與車企建立深度聯盟,實現場景的互聯與價值的共生。
空間革命:從固定場景到移動場景的延伸
這場跨界浪潮的本質,是家電企業(yè)對自身疆域的重新定義。
過去,家電企業(yè)的戰(zhàn)場局限于固定空間——家庭的客廳、廚房、臥室。但隨著技術發(fā)展,這些企業(yè)開始意識到,汽車是人類除住所外最重要的生活空間。
數據顯示,現代都市人平均每天在汽車內度過的時間長達1.5小時。這90分鐘構成了一個極具價值的商業(yè)真空地帶——既不屬于家庭,也不屬于辦公室。
創(chuàng)維集團創(chuàng)始人黃宏生曾直言:“新能源汽車是帶輪子的家電?!眲?chuàng)維從家電領域跨界進入汽車,在技術路線上是一個脈絡。在決定造車前,創(chuàng)維已將汽車視為智能家具的一部分。
這句話揭示了家電企業(yè)跨界的底層邏輯:不是他們要進入一個陌生領域,而是他們要將自己的勢力范圍從一個空間擴展到另一個空間。
夏普的LDK+概念車直接將車廂設計成客廳模樣,更是將這種思路直觀呈現。
路徑分化:三大戰(zhàn)略布局“人車家”生態(tài)
面對汽車這一新生的“移動空間”,家電企業(yè)選擇了不同的融合路徑,體現出對“空間主權”的差異化理解。
空間重構派以創(chuàng)維、夏普為代表,核心是對汽車座艙進行“移動的家”式重構。他們不滿足于簡單的互聯互通,而是要徹底重塑汽車內部空間的功能定位與布局形態(tài)。創(chuàng)維汽車主打“智能座艙 + 家庭互聯”,其 EV6 車型更是搭載了可與創(chuàng)維電視無縫銜接的后排娛樂系統(tǒng),讓座艙直接擁有“家”的娛樂體驗。
空間融合派以美的、海爾為典型,追求車與家兩大空間的平等對話與深度融合。美的 COLMO與騰勢合作,實現 “車控家、家控車” 的雙向智能控制;海爾則通過入股汽車之家、牽手長安汽車,搭建起跨空間的數據流通與服務生態(tài),讓兩個空間真正實現無界協同。
空間賦能派以格力為代表,專注于為汽車空間提供核心部件與技術支撐。格力通過盾安環(huán)境發(fā)展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業(yè)務,從B端切入汽車空間,不做表面的空間整合,卻為空間體驗提供基礎保障。
底層邏輯:空間數據的價值挖掘
空間爭奪的背后,是數據獲取權的爭奪。
家庭場景的數據與汽車場景的數據具有高度互補性。家庭數據反映了用戶的長期生活習慣,汽車數據則記錄了用戶在移動狀態(tài)下的實時需求與行為特征。二者的結合能夠形成更完整的用戶畫像。
家電企業(yè)跨界汽車領域的深層動機,是要打通這兩個場景的數據孤島。通過“車家互聯”系統(tǒng),企業(yè)可以獲取用戶在離開家庭、進入汽車、抵達目的地全流程的行為數據。
這些數據具有巨大價值。分析用戶在車內對溫度、光線、聲音的偏好,不僅可以優(yōu)化車載系統(tǒng),還能反哺家庭場景的產品設計。
一位行業(yè)分析師指出:“未來最了解你的可能不是家人,而是你的‘車家系統(tǒng)’。”
挑戰(zhàn)與瓶頸:空間整合的隱形壁壘
盡管前景誘人,但家電企業(yè)的空間拓展之路并非坦途。
技術標準壁壘是首要挑戰(zhàn)。家庭與汽車屬于完全不同的技術環(huán)境,家電產品要求穩(wěn)定可靠,汽車部件則要耐受震動、溫度變化等復雜工況。
安全要求差異構成另一重障礙。家庭設備故障可能造成不便,汽車系統(tǒng)故障則可能危及生命安全。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家電企業(yè)多從信息娛樂系統(tǒng)、熱管理等相對安全的領域切入。
用戶習慣培養(yǎng)需要時間。用戶是否真正需要在車上控制家里的空調?是否愿意讓家里的智能音箱管理車輛狀態(tài)?這些疑問都需要交給市場檢驗。
正如一位行業(yè)觀察者所說:“技術可行不代表用戶需要,真正的空間整合應該以提升用戶體驗為核心,而非為企業(yè)數據打通服務?!?/p>
在這場 “人車家” 空間主權的爭奪中,沒有純粹的旁觀者。即便是選擇堅守本業(yè)的企業(yè),也不得不思考如何在他人的空間擴張中守住自己的陣地。
空間的本質是生活,而科技最終要服務于人在不同空間中的體驗?;蛟S,最終的贏家不是那些占領了最多空間的企業(yè),而是那些最懂得如何讓空間為人服務、能持續(xù)提升用戶體驗的企業(yè) —— 畢竟,無論是家庭還是汽車,所有空間的價值,最終都要回歸到 “人” 本身。
- QQ:61149512
